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全球速读:昌平区区长:在规划中把握好“都”与“城”关系

时间:2023-05-23 19:59:04 来源:咱昌平的事儿

开栏的话

当前,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在即,详细规划编制在地方上全面推进。本报开设“市长谈规划”栏目,请各市(地、州、盟)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相关部署,立足地方实际谈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在本次首期编发的文章中,北京市昌平区区长支现伟阐述了昌平区如何在分区规划的层面处理“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的关系。

北京市昌平区加快构建全域化、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资料图片)

在规划中把握好“都”与“城”关系

支现伟

资料图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北京作为首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职责和使命,在城市规划领域具有指向性、引领性作用。昌平区位于首都西北部,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坐拥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三大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在这里交汇,素有“京师之枕”的美誉,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昌平的功能定位是: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近年来,昌平区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的关系,加快构建全域化、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分区规划为引领,落实区域功能定位

——系统构建规划体系。围绕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昌平区高标准编制昌平分区规划,绘制了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美好蓝图。该分区规划坚持全域覆盖、面向实施、城乡统管,形成33个街区控规、8个镇域规划、215个村庄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成果,层层分解落实人、地、房三项指标,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资金、资源、资产的精准投放,构建“街区单元指引—街区控规—综合实施方案”的三级规划管控体系。

——实施“三区三线”管控。昌平区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把全区空间划分为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明确了未来15年要用多少地、建多少房、增多少人,还有哪里可以建、哪里不许建、哪里留着将来建的问题。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昌平区制定了分区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做实投资、供地、产业、财源、市政5个专班,算清规划、资金、拆迁、市政、平衡5本账,引导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引导和支撑保障。同时,注重生活与生产的配套协同,建立760万平方米的指标“流量池”管控机制,结合重大战略落地、“十四五”重大项目、主导产业发展等有序释放建筑规模指标,引导项目和土地向重点功能区、轨道周边、基础设施完备区域集中布局,促进职住平衡和功能提升,确保分区规划蓝图实现。

以减量提质为目标,高水平规划建设首都平原新城

——抓住“疏解整治促提升”这个牛鼻子。昌平区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作为落实城市总规的有效举措,打好深化疏解、强化整治、优化提升的组合拳。5年来,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66个,实现46个工业大院全部清退,在建设用地减量19平方公里、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5.3%和54%的情况下,全区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4%,探索出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强化以提促疏、以提促治,实施“微提升”项目592个,完成留白增绿1084亩,新增便民服务网点300个,促进拆除、清地、还绿、建设有机接续,持续改善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

——加快转变土地开发模式。土地是保障规划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昌平区坚持以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健全供地专班调度机制,着力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未来科学城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主平台,规划面积170.6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项目28个,总用地面积约5452公顷,总投资约2182亿元。我们将未来科学城作为一个规划实施单元,制定土地资源整理方案,统筹开发类与非开发类项目实施、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整理,采取以土地储备部门为主体、区财政安排专项债保障资金的方式,由区发改委立项,区属国企负责实施,实现统一主体、滚动实施、先供先摊、节约成本,推动一级开发向土地整理、企业主体向政府主导、项目平衡向区域平衡转变。

——推动产业用地精准供应。昌平区把握土地生产要素属性,实行“先定项目后供土地”。按照“用途管制、成本控制、精准供应、循环利用”的原则,制定高精尖产业项目用地试点方案,通过监管协议和供地合同约定产出效益,5年来为小米、新华三、科兴等26个产业项目,精准供应产业用地123公顷,“十四五”期间将累计供应产业用地1万亩,大幅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同时,聚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制定“拿地即实质开工”试点方案,做到审批服务“全程陪跑”,平均压缩项目工期5个月~6个月,梧桐山语项目从竞价拿地到进场施工仅用6天时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围绕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民生短板等问题,昌平区在分区规划中明确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福利、文化体育等民生类指标27项,占指标总数的48%。同时,科学编制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6个配套专项规划,促进名校名园数量提高到37所,三级医院增至13家,道路总里程增至2475.3公里,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高。

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决维护规划严肃性

——治乱象,狠抓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整治。我们成立实体化工作专班,分类消除历史违建,5年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406.8万平方米,腾退土地3136.5公顷,年内将建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同时,啃下了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大棚房”专项整治等硬骨头,累计拆除违建别墅1165栋、面积37.3万平方米,近期又平稳有序拆除了多年的历史遗留违建瑞元国际养老项目、面积10.7万平方米。

——常体检,有效预防“大城市病”。为推动分区规划落地,昌平区严格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城市体检制度,每年对上一年度区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体检,及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常态化体检持续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

——建机制,管好用好农村土地。按照“规划引领、用途管制、以用促管”的思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监督、用途管控等,制定29项“村地区管”制度,分类分级管好农村“五块地”。重点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区级支持、镇级统筹、公司运营、村集体受益的方式,建设集体租赁住房、承载产业项目,打造了以“双统筹双投入”模式开发建设的高端产业园区项目——生命谷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租赁用地开发试点项目——小米青年公寓,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还在拟定全区劳动力安置用房行动计划。此外,加强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划定耕地保护空间7.79万亩,投入区级资金9.8亿元,完成复耕复垦3.14万亩,现状耕地达到9万余亩。

一个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首先取决于城市规划,理应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促进城市要素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产业因规划而兴、城市因设计而美的愿景。我们期盼着,美好的蓝图能从天马行空的“大写意”演化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成就家家户户的“小愿景”,实现老老少少的“新期盼”。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

来源:i自然全媒体

x 广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