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出炉的7月份金融数据低于市场预期,引来较多关注和讨论。整体上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弱。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M_2、社融和新增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1.3%、9%和11.3%,与去年年末基本持平且保持在高位,已高于年初对2023年5%的GDP目标,体现了金融的超前发力。从结构上分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不断加强。
金融数据的波动须全面看待。信贷投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只盯着一个月的贷款增量。短频的单月贷款增减易受上年基数、季节因素、金融机构考核压力、地方政府追求时点金融指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要拉长时间、跨越周期看,不能仅看个别月份的短期信贷波动。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比如,调增2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实施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这一系列政策有力引导了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7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对于信贷数据,不能简单用“多”或“少”来对应“好”和“坏”。货币政策不是越宽松越好,信贷也不是越多越好,货币政策既要兼顾经济发展也要防住风险。据统计,2023年6月末我国宏观杠杆率超过280%,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一味追求增加贷款投放在宏观微观层面都会累积风险,不利于经营主体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应适当淡化对总量的关注,更多重视“成色”。对企业来说,没有好的项目而被金融“推着走”,不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对银行来说,为了时点指标和考核“垒贷款”而忽视产业发展和项目质量,会造成资金淤积,这其实是浪费金融资源,进而会引发风险。而对国家来说,“大水漫灌”在短期内会影响物价稳定,长期甚至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供了很多反面教材。
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金融管理部门要回答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应对眼前的困难,更要实现“短期纾困和长期发展、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多重平衡。接下来,要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改善和稳定市场预期,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着力增强新增长的动能。最近,各地区各部门也在陆续出台举措,相信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生效,市场将更加活跃,对资金的需求也将明显增加,金融也将更好地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