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狂飙》完结已半月。
但戏内飙完了,戏外还在继续。
【资料图】
相关热搜不断,大有翻车之势。
片头抄袭,演员吸毒,剧组不和 ……
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主演张译。「黑料」一波接一波爆出。
曾经有口皆碑的影帝,竟变成了群嘲对象。
甚至出现了抵制之声。
何以至此?借此契机,咱们干脆来聊一聊——
张译
有关张译的争议,其实早有迹象。先是角色。
开年第一爆,《狂飙》实至名归。
但在剧集播出期间,张译的演技就备受质疑。
首先就是时有时无的口音问题。
虽像演员为了加持角色有意为之。
但似乎并没有太大助益,相反还让观众时不时出戏。
其次,就是角色的扁平化争议。与高启强等反派角色饱满的人物形象相比。
张译饰演的安欣作为正派主角,却单薄许多。
剧中,安欣是一个肩负悲剧宿命感的角色。
他怀揣着理想主义进入警局,却被磋磨到盛年白头。
二十年间,安欣的师父、战友、徒弟逐一牺牲。残酷的命运,将人物楔进绝望之中。
明明角色矛盾感丰富,但张译的演绎却让部分观众疑惑。
他似乎情感麻木,失去了「活人」的感觉。
就比如面对战友之死时的处理。安欣在警局之中备受言语排挤,只有战友李响善待他,二人情谊深厚。
后期李响为搜集反派罪证,佯装被黑势力腐化。
内心挣扎,仍孤勇向前。
残忍的是,大业未成,李响就壮烈殉职。
知晓内情的安欣,目睹了战友之死。
却似乎茫然大于悲痛,甚至关注点偏移,有悖常理。
相似的麻木,也出现在知晓徒弟陆寒死去时。陆寒敬佩安欣的正直与坚持,以他为榜样,二人也有多场体现情感关系的对手戏。
但陆寒效仿安欣追查黑恶势力线索后失踪,音讯全无。
数年后,才被证实死讯。
安欣听到徒弟确切的下落时,也表现得十分平淡。
心如死灰又或麻木无奈,许多观众只能靠猜。
如果说,剧内,安欣是单薄的正派。那剧外,张译则成了真正的「反派」。
《狂飙》收官后不久,张译就被爆删除了剧集相关微博。
不写人物小作文,也不参加庆功宴。
剧组不和传言四起,连不相干的人都被波及。
紧接着,《狂飙》剧组女演员刘若清疑似控诉张译戏霸。随意加戏,「一切他说了算」。
另一边,编剧祝明也发文调停,建议剧组与张译沟通道歉。
似乎也在意指剧组不和。
而戏霸传言还未有定论时,张译之前的不当言论又再次被挖出。他曾为宣传剧集做客《非常静距离》。
采访中提及,在拍摄电视剧《好家伙》期间,为活跃剧组氛围成立「妖精会」。
并以玩闹性质的暴力行为威胁剧组女性入会。
而这种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也并非孤例。
张译自传性书籍《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中。
也提及自己学生时代对女同学开过分玩笑,现已悔悟特此道歉。
这些言论,无疑雪上加霜。
一时间,各类关于张译的黑料频出。工作室随即发布追责声明,反驳不实传言。
但谁料,声明中提及一条「张译曾在孙俪面前故意抽烟」的谣言,又引起轩然大波。
事实上,张译孙俪曾为宣传《辣妈正传》做客访谈节目。采访中谈及二人首次见面的场景。
彼时张译误将孙俪落枕的姿势视作耍大牌,于是特意抽烟表示反抗。
节目中气氛尚可,但声明之后,孙俪的社交平台随即被攻陷。
这波操作再次引发了路人反感。
桩桩件件接连不断,持续的闹剧让关于张译的争议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声称以后拒绝观看张译作品。
但截止今日,张译都没有发声。
一边,黑料满天飞。另一边,张译虽然没有回应,但许多与张译有过合作的人员下场声援。
《狂飙》选角导演秦戈接受采访时,盛赞张译演技。
还对角色设置答疑,称安欣确为理想主义的纯粹设定。
言下之意,张译对角色的诠释并无问题。
接着,同剧组演员也下场驳斥不和传言。曾与张译有过合作的导演、演员、记者接连发博,为其鸣不平。
刘若清也转换说法,称自己并未有指责张译戏霸之意,一切都是误会。
而备受争议的「妖精会」事件,其实早已产生过舆论风波。彼时张译为此发博致歉。
「妖精会」当事人也出面证实张译并非恶意。
看似闹剧有了结尾,但似乎又远远未结束。
为何昔日备受好评的低调实力派影帝会「翻车」至此。演技起疑,人品也动摇。
一部爆剧,非但没有锦上添花,怎么反而暗藏危机。
其实回顾张译的经历,便能得到一些答案。
张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是家中幼子,上有一个姐姐。
母亲体弱,长姐如母照顾张译长大。儿时备受呵护,让他养成了顽劣调皮的个性。
在家是小霸王,在学校也不消停。
从儿时的成长经历也能看出。与姐姐陪伴长大,让张译似乎更易与女性亲近,成为「妇女之友」。
但也容易模糊界限,加之传统男性思维影响,留下许多「黑历史」。
开始改变,是在离开家进入部队之后。张译的初衷是想成为一名播音员。
但种种原因数次落榜,最后与话剧结缘。
进入北京战友话剧团后,军旅生活重塑了张译。生活上,散漫张扬的个性被修剪。
技能上,锻炼了写作与表演。
但想成为真正的演员,注定十分艰难。
张译跑组数年无功而返,还常常因长相问题陷入自卑。
另一边,初恋女友因车祸陷入昏迷。事业与情感无一不给张译带来昏暗心境。
但也在这样的暗处,人会发生一些质变。
2006 年,《士兵突击》让张译崭露头角。
本是高兴事儿,张译却十分纠结。
许多早已不联系的人为此特意打来祝贺电话,让他「感觉特别不好」。
低处待过,见过拜高踩低的隐则,让张译保留住了敏感。
而这样不好的感觉,在张译每次事业高光时都会返场而来。
纵观其履历,可谓电影电视两手抓两手硬:电视剧爆款频出:《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鸡毛飞上天》……
电影也佳绩频传:《亲爱的》《追凶者也》《悬崖之上》《一秒钟》……
但奇怪的是,事业越红火,张译的底气似乎反而越虚。
其实,这种「虚」来自张译的自我审视。或许是多次爆火,让他对成名的代价有了清晰的认知。
可能说到底,是有点怕了。
他知道自己并非完人,架不住审视。
张译曾在采访中多次提及,自己曾经抗拒出演电影《亲爱的》中韩德忠一角。
原因是他自认形象正派,并不像「大款」应该有的样子。
经记者提醒,才惊觉自身似乎持有偏见。他很快意识到,对于这类角色了解还不够。
继而坦言,自己身上有许多难以自查的傲慢。就像鲁迅《一件小事》中所写的那样。
身穿皮袍的人坐车,路上撞到了行人。
皮袍人让车夫快走,车夫却执意负责将行人送去安全处。
皮袍虽然华丽,但比起车夫,皮袍之下的人格却小。
这「小」既是傲慢,也是人性灰暗面,它无法根除,只能不断检视。
正因如此,「你就永远说话不硬气」。
这种不硬气让张译与「爆火」带来的光晕效应保持距离。很多人可能忘了,如今因「不营业」被指摘的张译。
曾经却因「作品之外查无此人」备受好评。
他从不参加真人秀,因为自认没有娱乐大众的能力。
大众消费带来关注度,自然也带来效益。但张译坦言本身实力与人生厚度不够,经不起太久的消费。
早期的张译,一度不理解粉丝在戏外对于演员的狂热。许多人跋山涉水来见一面,真金白银买礼物,让张译觉得愧疚。
因为「礼物就算收了,也对不上号」,既造成了经济负担,也辜负了心意。
再来,一部剧成,演员并非主因。「演员演戏天经地义,我也是为了生计。作品是导演导的,本子是编剧写的,东西是好的,换个演员一样拿奖。」
在他看来,演员只是在幕前工作而已,本不该得到远超自身价值的追捧。
这些言论一度被当成榜样,来提醒新生代演员们。但张译却如今「翻车」,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确实,时代改变,传统演员与观众之间距离遥远。
现如今互联网极大程度上缩短了对话途径。
便捷度助长了无处发泄的热烈情绪。
也正因如此,饭圈化的思维模式影响甚深。
不难发现,《狂飙》剧集内外都有流量化趋势。
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对于演员个人,爱时爱极,掘地三尺挖历史。
转头又因「黑料」陷入极端厌弃。
对于不同演员的评判,也容不下百花齐放。
就如《狂飙》剧集内外,角色与演员都逃不开被拉踩的命运。
明明是一部正剧,却吵出了耽改剧的架势。
而一些「饭圈传统」也逐渐成为新的评判标准。就比如角色小作文,本是为了剧集锦上添花。
但不写的人,却被冠上了不用心的嫌疑。
实属本末倒置。
其实,观众对于安欣一角的讨论本是出于高期待下的正向反馈。
大家渴求更精彩的角色表现,与更高品质的剧集。
但走样成漫天黑料攻击之后,反而对作品起了反效果。
许多人被戏外乱七八糟的事情影响而弃剧。
闹剧还未结束。但鱼叔觉得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
观众真正想看的是什么。
是演员八卦、剧组传言、又或粉丝互相攻讦吗。
必然不是。
还是好作品。
《士兵突击》中让张译崭露头角的史班长一角,其实只有 9 集的戏份。
却以小博大,靠角色魅力深入人心。
以此起步的张译,想必深知观众所求。
争论总有完结时。希望那时有人能意识到。
比闹剧更值得的,是好剧。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