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7月29日,由文化乌镇和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合作举办的“游牧的种子”乌镇粮仓艺术展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游牧的种子”,共计展出31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这是文化乌镇和中国美院共同打造的“艺术仓库·乌镇”五年共建计划的第二年项目,也是乌镇地域文化与艺术共生共赢的再一次探索。
(资料图)
乌镇粮仓原为20世纪60年代的乌镇粮管所,2017 年经重新改造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建筑风格延续了原有六七十年代典型的标识,得到了诸多艺术家的青睐。
“‘仓库’本身具有储存能量的意思,如何把艺术的能量传递给更多的社会民众,通过两年的合作,艺术仓库做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傅巧玲说,美院学生的毕业作品打破了校园藩篱,由此走向公众,本身就很有意义,也希望这些“游牧的种子”能发芽生长。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则说,当下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艺术如何与社会、当下融合。
在他看来,此次参展的作品,媒介手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主题内涵多元,既有自我内心的审视,也有对外部世界的关照以及专业本体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这些都是青年艺术家们在学院生活中关于艺术问题的多重追问,也是他们面对当下现实与社会景观的自我理解与探索。
“每年美院的毕业季都是一件大事,今年国美毕业季的主题是‘大脑花园’,而‘游牧的种子’正是从‘大脑花园’中延伸出来的。艺术种子散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进入公众生根发芽,全面开发,是社会美育的一项实践。”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说。
郑靖表示,曾经的粮仓存放的是物质粮食,艺术仓库存放的则是精神食粮,“艺术是服务社会的,雕塑与公共艺术也更多是直面社会和公众的,我们希望艺术仓库成为一个永远对外开放,对外不断输出的艺术空间。”
班陵生对记者表示,“游牧的种子”暗示了个体和社会的持续变化和演进,以及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毕业季正是毕业生们通过学习和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和成长的见证,也正是将这些种子播撒向社会的起点。
本次展览分为“光影魔方”“心灵时空场”和“远古文化池”三个部分。其中,“心灵时空场”是公共空间艺术系毕业季展览《大脑花园》的分主题。
在这个艺术花园中,艺术家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AI人工智能结合公共艺术,创作出极具创意的空间体验,让观众感受到思维与现实的奇妙碰撞。试图引发人们重新审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并对当下的日常经验展开更深刻的反思。
此外,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艺术家授课开展免费教学,让普罗大众参与到艺术创造、艺术工坊、美育课堂等活动中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黎存根校对 | 桂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