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区 > > 内容页

考古“大咖”走进博物馆,历史与文物的画卷徐徐展开……

时间:2023-08-22 18:26:08 来源:上海杨浦

中国人的祖先是谁?三星堆里有何奥秘?考古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遗产是祖先的馈赠,考古工作正是拨开历史的厚土,传递千百年来的文明回响。

为了让更多人走近科学考古,了解文物故事,近日,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科技之美”系列科普活动迎来新篇,邀请了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博导高蒙河现场开设讲座,专业解读考古中的“美”。

“都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然而,文献记载的国史却从夏商王朝才开始,距今只有三、四千年。这是怎么回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讲座中,高蒙河以“考古致敬科学,科学致敬文明”为主题,按照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等考古的五大板块,通过图文结合的展示形式,讲述了考古队的工作日常和考古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且就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明、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明等,为参与者们做了简要科普。

考古发掘时,科技的辅助尤为重要。在高蒙河的介绍中,读者们看到了1986年三星堆考古的照片,发现当时还以简陋大棚为现场保护的主要措施,而如今,为了尽可能不破坏文物,保留其价值,大棚已被进化成“考古方舱”,有需求的考古人员,也穿上防护服,运用吊箱式发掘,避免踩踏。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考古、对文物、对历史的兴趣进一步加深,面向人民群众的科普成果正在显现。

“我还记得1998年去三峡考古,别人问我是哪来的,我说复旦大学考古队,他把复旦写成了‘弧蛋’,把考古写成了‘烤骨’,叫做‘弧蛋烤骨队’。”高蒙河一边说,一边引来台下的笑声一片,“当然,现在已经不会这样了,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做科普,中国人视野越来越宽广,知识面越来越丰富,对考古的认知也更深入了。像我今天的这场讲座,座无虚席,就印证了这一点。”

正如高蒙河所说,如今,中国各地正在兴起“博物馆热”,科普内容走进教科书,也走进了出版读物、影视作品中,让更多人青少年认识考古,了解历史。在活动的互动环节,有小朋友举手向高蒙河提问,“我知道陕西有一座乾陵,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但我们一直没有深入挖掘,为什么?”

“一个十岁孩子能问出这种问题,很有水平,也可以间接看出我们当前的科普工作很有成效。”高蒙河针对小朋友的发问,做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孩子继续研究考古,深读历史。

文物来自过去,影响现在,又启迪未来。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让参与者们收获颇丰。最后,高蒙河带大家展望了将来10年的中国考古,提出考古要科学化、公众化,也要国际化。“通过科学的考古取得更多发现和研究成果;通过公众的考古将成果惠及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通过走出国门的考古,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中国方案的影响力。”

据悉,本次暑假期间,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还将开展形式丰富的人文活动,感兴趣的市民可以通过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

x
广告
猜你喜欢